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二)
Seminar on the Text Forms of Pre-Qin Confucianism (Ⅱ)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伍振勳 
課號
CHIN7522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9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1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
外系人數限制:3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*選課說明: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一)」、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二)」是整體規劃的課程,同時選讀(一)、(二)為佳,惟任選其一亦可。

就思想史研究的立場而言,先秦儒學研究自然應該貼近「先秦儒學」作為一種「先秦」時代之「儒學」的時代性。所謂先秦儒學的「時代性」,最要者即在於孔子以降的不同世代儒者,透過各式紹承「孔子之道」的論述內容介入戰國時期的世局之需,從而儒學得以持續發展,成為具有政治影響力的「顯學」。惟先秦儒學在歷經漢代以後的經學詮釋(著眼於建構「五經」或「四書」的道統系譜或政教權威),以及當代學界哲學詮釋、思想史研究的儒學詮釋(著眼於闡述儒家學派開創階段的義理體系或觀念源流),如何穿透歷史距離所造成的後世詮釋視野,從而貼近先秦儒學的時代性,將先秦儒學重置於先秦學術發展的時代境況認識之,其實構成了先秦儒學研究的重大挑戰。

有見於此,本課程將從「文本形式變異」的角度直面先秦儒學文本,藉此貼近先秦儒學的「時代性」。其一,探討「孔子的話語如何成為文本」的課題,透過考察先秦儒學的各式「子曰」文本,探討不同世代的儒者如何透過孔子話語的文本化,持續提出新的論述(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一)」)。其二,探討「先秦儒者如何以辯行道」的課題,透過考察兩部先秦儒學後期的論辯性文本(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),探討儒者身處諸子論爭的時代,如何採取以辯行道的途徑捍衛「孔子之道」,延續儒學對世局的影響力(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二)」)。

就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二)」所要探討「先秦儒者如何以辯行道」的課題而言。簡要言之,孟子面對「楊、墨之道」盛行的挑戰,他必須挺身而出辯詰異端,遂以「孟子曰」的行動之姿展開「百世之師」的「知言」之辯。荀子面對「百家異說」的局面,他為了終結「道德不一」的亂象,遂以「後王之道」的捍衛者之姿展開「大儒」的「正名」之辯。然則值得探討的是:孟、荀如何以「辯」行「道」?兩人對於儒者以「辯」行「道」的意義,是否因應諸子互動結構而設定不同的行動指引與論辯倫理?這般的時代性因素,是否也就決定了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兩部論辯文本的文本形式與論辯主題?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關切先秦儒學研究如何穿透歷史距離所造成的後世詮釋視野(「經學」化、「學派」化),以期貼近「先秦儒學」作為一種「先秦」時代之「儒學」的時代性。因此,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從「文本形式變異」的角度直面先秦儒學文本,考察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禮記》、出土儒學文獻等重要文本的形式變異情況,從而探索先秦儒者如何因應世局變化,透過將孔子話語文本化,以及「以辯行道」的言說行動,倡議與時俱進的儒家之道,持續發揮儒學對戰國世局的影響力。 
課程要求
1.本課程的課堂活動包括「引論」、「討論」、「研究報告」三個階段,「引論」由授課教師主責,「討論」由師、生共同參與,「研究報告」由選課同學主責。「討論」階段,選課同學請依授課進度,在課堂討論之前預習相關的儒學原典與參考資料,並輪流導讀。「研究報告」階段,選課同學選定研究題目,在課堂報告選題的問題意識、探討方向與初步成果。
2.期末作業:以上述的課堂報告為基礎,完成一篇形式完整的論文,作為期末書面報告。
3.本課程成員在課堂的導讀、討論、報告所提出的學術觀點,如果具有學術的原創性,或後續擬撰寫成文者,他人應該尊重其著作權,避免不當運用該學術觀點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請事先聯繫,約定面談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導讀、討論 
40% 
 
2. 
期末書面報告 
60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-2週
  一、引論: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的文本形式與論辯主題 
第3-7週
  二、討論一:孟子如何以「辯」行「道」?
1.《孟子》「知言養氣」章的解讀問題:「知言」以辯的行動指引與論辯倫理
2.孟子「知言」之辯的思想史意義:孟子的「知言」、「養氣」之辯VS.墨家的「三表」、「七事」之辯
討論原典:
1.《孟子》「知言養氣」、「夫子好辯」、「夫子當路於齊」、「孟子去齊,充虞路問」、「由堯舜至於湯,五百有餘歲」等章。
2.《墨子‧非命》、《墨子‧小取》等篇。 
第8-12週
  三、討論二:荀子如何以「辯」行「道」?
1.《荀子‧正名》的解讀問題:「正名」以辯的行動指引與論辯倫理
2.荀子「正名」之辯的思想史意義:荀子以「正名」之辯止辯VS.莊子以「卮言」之辯止辯
討論原典:
1.《荀子》〈正名〉、〈解蔽〉、〈非十二子〉、〈正論〉等篇。
2.《莊子》〈天下〉、〈寓言〉「寓言十九」章、〈秋水〉「秋水時至」章等。 
第13-16週
  研究報告